close

材料:

圓糯米(量多寡自行決定)

工具:

調理機、濾豆漿袋、蒸架、過濾盆、大石頭一個


方法:

1.圓糯米洗過泡水4-5小時

2.酌量加水放進調理機打成漿,量多就分數次打。

3.打好的圓糯米漿放進豆漿袋,將空氣擠掉,用塑膠繩將袋口綁緊。

4.圓糯米漿袋置於過濾盆,將蒸架反面放在袋子上,用洗乾淨的大石頭壓,讓水分滴乾,約6小時左右;粿板不要壓太乾,太乾在揑團時容易散開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5.將已滴乾粿粄揑成直徑3-4公分圓形團狀稍壓扁,放進滾水中煮,待浮上水面,用竹筷(籤)試戳是否容易穿透,能輕易穿透表示已熟透,撈起放入已事先抹油攪拌缸;撈起時水不要瀝太乾,撈起就好,不要再刻意用力擺動撈杓,因為在攪拌過程中水份會流失一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6.用槳狀攪拌頭攪打十來分鐘,QQ樸實的麻糬即完成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7.趁攪打麻糬時,將欲分裝麻糬用的小塑膠袋一一抹油,戴手扒雞手套及備妥圓形軟刮板,將攪打完成的麻糬分裝,如果一次吃不完那麼多,待完全冷卻,可將麻糬放冷凍,要吃時直接解凍就能食用;用抹了油的塑膠袋分裝,要吃時就一小團一小團擠出到已裝了花生粉及糖粉的盤子裏,一點都不會黏TT,很方便。

我看過很多資料,大家都說這種麻糬稱客家麻糬,可是我從小就吃這個麻糬長大,以前農村社會,米是自家生產的,吃麻糬很容易,家裏老一輩都會製作;現在要吃常常要等相關節日,因為拜拜需要,市場才有人賣,在北部中元節要拜麻糬,南部是中秋節要拜麻糬,又不一樣了。

在台北唸書時,會因為很想吃媽媽做的麻糬,要回家的前幾天,就先跟媽媽說這個星期我想帶麻糬到台北來吃,媽媽就會變通方法,將麻糬包了紅豆餡或花生餡,再滾粉用一小個一小個塑膠袋裝好,讓我帶到學校,不只自己吃還請同學分享。

過去沒有機器做麻糬都是用一根好大的竹板或木棒一直搗,即使費了好大的功,也沒有現代機器來的Q

坊間很多麻糬食譜都用糯米粉的配方,我一直不太信任,總覺得加工又還原,少了原味,直到在澤媽家族參考了妃娟用圓糯米製作麻糬,經過自己調整可行的製作方法,才找到真正的糯米香及那份Q勁。

公婆及我家裏老小,沒一個不喜歡吃麻糬的,尤其是我公公,自從吃過我做的麻糬後,更愛吃麻糬了,每次知道我要做麻糬,就會很期待趕緊剝花生炒花生搗花生粉,然後一次吃掉一大碗公的麻糬!

我家裏用的是Vita ××× 調理機,馬力很夠,沒兩下就將米打成漿,其他的調理機如果馬力不太夠可能就要多分幾次打;豆漿袋我是在五金行買的,就是以前的粿袋仔,小時候過年過節都可以看到大人把粿袋仔放在椅僚上面,綁了扁擔或其他反過來倒置的椅子滴水準備做粿,只是現代人都不自己做了。我的經驗是2斤(1200g)的圓糯米可做成3斤(1800g)的麻糬。我習慣在星期五晚約6-7點洗米泡水,睡覺前將米打好開始壓水滴乾,清晨起床剛好能揑好繼續製作,就不會覺得製作的時間很難安排。為了做麻糬,從庭院裏找來一塊大石頭洗乾淨,收藏在廚房流理台裏,要用時隨時取用很方便。

一糰糰白白QQ的樸素麻糬,不需要太花俏的妝點,沾上花生粉,滿滿的古早味,讓人吃了還想再吃。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地在哪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2) 人氣()